①司美格鲁肽的市场扩张进度不及预期,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; ②当前GLP-1赛道已从过去“有产品就能卖”的粗放增长阶段,转向对疗效、安全性、便捷性、以及经济性等维度均提出更高标准的精细化发展新阶段。
《科创板日报》8月14日讯(特约记者 史追云)炙手可热的GLP-1赛道正经历市场震荡。继诺和诺德7月底下调 2025年全年业绩预期,引发股价单日暴跌超20% 后,礼来又于8月初在美股市场遭遇“惊魂一夜”,股价重挫超14%,蒸发近千亿美元市值。
此番波动之下,GLP-1领域的竞争格局将出哪些新的变量?对于尚处追赶梯队的国内企业来说,未来的核心增长机会又将聚焦哪些方向?
▌司美格鲁肽增长放缓 竞争逻辑已变
7月29日,GLP-1领域巨头之一诺和诺德对外发布消息称,下调全年营收和利润增长预期,销售增长预期下调至8-14%,营业利润增长预期下调至10-16%,股价应声大跌,当日跌幅超20%,就连竞争对手礼来的股价也受到波及,同步出现下跌。
8月6日,诺和诺德正式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。尽管营收与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,王牌产品司美格鲁肽更以1127.56亿丹麦克朗的销售战绩,提前锁定“药王”宝座,但报告中亦难掩隐忧,不仅整体营收增速有所放缓,司美格鲁肽的市场扩张进度也不及预期,当日诺和诺德股价再度走弱。
自科技狂人马斯克在其社交平台为司美格鲁肽“种草”以来,这款产品便开启了狂飙模式,业绩一骑绝尘。但相较于往年动辄近乎翻番的增速,司美格鲁肽今年销售额却罕见地出现放缓迹象。
对此,CIC 灼识咨询总监卢李康在接受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采访时指出,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,尤其是其面临着来自竞品和复合版产品的冲击。
该变化也意味着GLP-1赛道已从过去“有产品就能卖”的粗放增长阶段,转向对疗效、安全性、便捷性、以及经济性等维度均提出更高标准的精细化发展新阶段。
再看礼来,其于8月7日发布二季度财报,虽营收与利润双双超出市场预期,旗下糖尿病药物Mounjaro与减肥药物Zepbound延续强劲表现,公司更顺势上调全年营收预期,但这份亮眼成绩单却被一则关键数据蒙上阴影——其首款小分子口服GLP-1药物Orforglipron三期临床试验减重数据因不及市场预期,累及礼来股价当日下滑超 14%,创下近二十年来最大单日跌幅。
市场分析认为,礼来股价暴跌是前期过热市场情绪的“反噬”。此前Orforglipron曾因亮眼的临床试验数据推动礼来股价大涨,投资者对其期望过高,预设其口服剂型能重塑市场格局且减重效果可观。而如今数据未达预期,加之礼来提前为该药物投入数亿美元备货并扩张产能,这些投入在当前背景下也成了潜在风险。
此外,礼来财报披露中的另一细节也引起了市场关注。自7月起,CVS的药品福利管理(PBM)业务,开始将Zepbound排除在其标准处方保险计划的药品清单之外,该决定在当月已对Zepbound的处方量产生了负面影响。
有不愿具名的二级市场投资人对《科创板日报》记者表示,在GLP-1药物的激烈竞争中,美国医保覆盖与药品福利管理(PBM)准入至关重要。前者直接决定患者支付能力与用药意愿,影响市场渗透;后者掌控医生处方审核、处方集制定、药物价格谈判等关键环节。
因此,企业在比拼研发实力的同时,能否与医保及PBM高效合作、平衡价格与市场份额,成为GLP-1赛道决胜的重要因素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为更广范围的触达患者,企业们已纷纷在渠道端加大布局力度。例如诺和诺德正持续加码NovoCare药房等直面患者的计划,同时深化与远程医疗机构的合作,意在突破传统分销渠道的壁垒。
在国内市场,已获批的GLP-1产品除拓展院内渠道外(由于一品双规限制,入院速度通常较慢),电商平台等院外场景也成为必争之地,包括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、信达生物的 GCG/GLP-1双靶减重药物玛仕度肽注射液,均在上市之初便将电商渠道作为重要突破口。
▌竞逐最卷赛道 国内企业还有哪些机会
继PD-1之后,GLP-1赛道成为行业公认的另一“最卷战场”,据相关统计,截至8月8日,国内针对减重/肥胖适应症的 GLP-1药物,已有212项处于Ⅰ期至Ⅲ期临床试验阶段。大量玩家密集涌入,使市场呈现高度拥挤态势。在此格局下,国内企业要想分得一杯羹,还需关注哪些潜在机会点?
在CIC灼识咨询总监卢李康看来,可重点聚焦三个方向:其一为多靶点探索。替尔泊肽等 GLP-1R/GIPR 双靶点药物的成功商业化,已充分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,而包含 GLP-1R/GCGR/GIPR 的多靶点药物,被业内普遍看好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长极。
其二是适应症的跨界拓展。GLP-1药物应用正从代谢领域向更广阔的治疗场景延伸,涵盖心血管终点事件、肾脏疾病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。这些新兴领域的临床进展,将成为撬动市场格局重塑的关键变量。
其三在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迭代升级。针对减重后体重反弹、肌肉流失等临床痛点,相关解决方案正催生新的市场需求。例如“GLP-1+增肌”组合疗法,已成为当前研发管线中备受关注的新热点。
目前,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加速布局双靶点乃至三靶点GLP-1产品。以双靶点领域为例,除已上市药物外,恒瑞医药(600276.SH)的HRS9531临床进度领先,其今年7月公布的三期研究结果显示,HRS9531注射液治疗48周后,平均体重降低最高达17.7%,其中6mg剂量组平均减重19.2%,且未达平台期。市场预测,HRS9531有望成为中国市场上第二款GLP-1/GIP双重受体激动剂。
此外,口服GLP-1产品凭借无需注射、给药便捷的突出优势,能显著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,也吸引了众多国内企业涉足,比如华东医药(000986.SZ)的HDM1002、歌礼制药(01672.HK)的ASC30、信达生物(01801.HK)的IBI3032均为口服小分子GLP-1药物。
“小分子药物无餐食限制,且具有成本侧优势,终端定价可更加灵活,国内企业仍然可以迭代口服GLP-1小分子,探索更加安全的药物设计和更加灵活的给药方案。”卢李康说道。